陕城远比扶苏之前离开时要繁华很多。
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扶苏此前的经营。
当时为了从关中地区向战后缺衣少粮的安邑运送大量的粮食,以防止魏地的大规模饥荒,扶苏集合了部分军队,以及从难民中选了年轻力壮者,在安邑到陕城之间修造了铁路,以及与其配套的设施。
而在战后的建设中,这段铁路成为了沟通三川郡与颍川郡之间的重要道路,每日里承载的货物以远超过马车等地面运输的速度在两地交流。
受到铁路利益的刺激,两郡郡守一合计,决定在原有的铁道基础上,再扩充两条铁路,以加大运输量。
这样的决定直接带来了安邑与陕城两地的腾飞。
陕城的得利自然是无比巨大的,然而相比于安邑来说,仍是小巫见大巫。
作为曾经的魏国明珠,安邑本身就处在勾连三晋的九州通衢之地,在通过铁路直接联通了黄河之后,这个九州通衢的地位便更为稳固了。
从临淄到咸阳,从寿春到邯郸,几乎所有重要的商贸道路都可以从安邑走过,而在百里俜的主持下,安邑附近的道路建设得与大昭本土相差无二。
因此相比于从别的道路出发,商人们自然更青睐于走能够大大减少运输时间与运输损耗的安邑一线。
陕城虽然跟安邑比不了,但本身就在黄河边上的它,也有自己的发展之道。
那就是继续扩张自己在铁路上的优势地位。
安邑本身底子好,已经建设好的道路十分发达,而且地处魏国平原之上,农业十分发达。
但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要在安邑建设铁路,就要从农田上经过,这样会造成极大的农业上的损失。
作为中原地带重要的产量地,安邑只能放弃大规模修造铁路的打算。
但陕城不同。
陕城四周地面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因此颍川郡郡守上任伊始,就有将其打造为商业城市的打算。
要致富,先修路。
这个道理不止后世,在扶苏的榜样下,如今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良好的道路系统对于带动城市繁荣有着如何关键的作用。
因此颍川的成荫成郡守,在联合了郡内各大望族与巨贾之后,以数年不等的免过路税为条件,吸引了大量投资,又向百里俜求助,借来了有建设铁路经验的刑徒们,开始大力建设陕城周边的铁路网。
由于两郡良好的商业互动关系,百里俜很大方地借调了原刑徒们参与建设,甚至派出了左右手孟拓,专为指导陕城进行物资流通,以及铁路的规划。
于是两年多的时间,陕城建造成了上接安邑,下连商於,西通栎阳,东至新郑的,长达数千里的铁路网。
在成荫的努力下,如今的陕城一跃成为了西魏,乃至整个中原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船与火车每日络绎不绝,将一座原本只能靠着黄河赏饭吃的贫瘠小城,建设成为了一座几乎有中原内陆港之姿的大城市。
换上了便服的扶苏几人,便在侍卫们的暗中保护下以闲逛的姿态于这片繁花似锦中转悠。
“九州粮庄,好大的气魄。”
逛着逛着,扶苏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家门面很大的粮庄前。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